现在就是大暑节气了,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处于夏秋之交,横跨头伏与中伏两个关键的气候节点。大暑养生牢记“1不吃”“2不急”“3不做”,一起看看。
1不吃
晚上不吃姜
大暑节气的气候是“高温高湿”的,不少人会吃一点生姜来温里阳、散寒湿,但在大暑节气,吃姜的时间是有讲究的,最好选在早上。
2不急
不着急起床
大暑节气“昼长夜短”,天亮得早,人体顺应太阳的节律,早起也是保养阳气的重要方法,但大家千万记住一个关键点——起床别太快。
因为,在睡眠中,身体处于“低速运转”状态:代谢低、心跳慢、血压低。在我们刚睡醒时,身体不会立刻“切换模式”,而是存在 “睡眠惯性”。
不着急喝水
在大暑时节,因为气候炎热,不少人每天都会喝大量的水,但是在喝水时,千万不要喝“急水”。
不论是冰水还是白开水,短时间内饮用过量的水,都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阳气来运化水液。
3不做
不做大量运动
虽然人们常说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但仔细观察身边的长寿老人,却很少见到他们进行剧烈或高强度的运动。
事实上,过度运动并不一定带来长寿。当身体进行剧烈运动时,大量气血会被调动至四肢肌肉,导致脏腑气血供应不足,从而引发心慌、心悸、气喘等不适。此外,运动时若大汗淋漓,还可能因“汗血同源”而耗伤气血,反而不利于健康。
不午休太久
在大暑节气,白天时间长而夜晚短,容易导致夜间睡眠不足,此时午睡可以帮助恢复精力、调养气血。不过,多项研究表明,午睡若超过30分钟,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痴呆、代谢综合征甚至死亡的风险:午睡时间过长,不仅可能导致夜间失眠,醒来后反而更加疲惫。
不单纯进补
大暑时节,人体因流汗过多,容易出现气短懒言的情况。有些朋友就认为这是该进补的信号,但实际上,这种症状更多是气阴受损的表现。如果过早摄入大量滋腻的药物或食物,反而可能导致体内积热,引发上火。此外,由于天气炎热,肠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本就教较弱,过多食用大补的食物还可能引起腹泻。因此,大暑时节保持正常饮食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