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,立秋不仅是秋季的起始,更是承载着丰富民俗文化的重要节点。在民间,从周代开始,便有诸多围绕立秋形成的传统习俗,一直流传至今。
立秋节气的民间习俗
贴秋膘:以肉进补
夏季天热,古时人们消暑能力弱,胃口不佳,食量降低,体重随之减轻,此夏便被称为苦夏。到了立秋,人们就想补回来”,这便有了贴秋膘” 的风俗 。清代,立秋有悬秤称人的习俗,将立秋日体重与立夏日对比,若体重减轻,便要通过贴秋膘” 来补充营养。补膘的方式便是吃各种肉,如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等,即以肉贴膘” 。不过,对于现代人而言,日常饮食营养丰富,“贴秋膘” 需适度,否则减膘” 困难。
咬秋(啃秋):以瓜抒情
“咬秋” 也称啃秋”,在中国南北方都有此风俗,即在立秋日吃西瓜。民间认为,立秋时吃西瓜可不生秋痱子”。江浙一带还有西瓜与烧酒同食可防疟疾的说法。另外,古人觉得立秋后天气转凉,吃西瓜易伤身体,所以立秋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吃西瓜的机会 。城里人全家围坐啃西瓜,而农人们则更为豪放,在瓜棚里、树荫下,三五成群,席地而坐,抱着西瓜、香瓜,甚至山芋、玉米棒子大快朵颐,这其中抒发的是丰收的喜悦。
晒秋:晾晒农作物
每年立秋,随着果蔬成熟,篁岭等地进入晒秋最旺季节。在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山区,因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演变成传统农俗现象 。这种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,成为画家、摄影家追逐的素材,也有了诗意的晒秋” 称呼。晒秋不仅是晾晒农作物,更是展示丰收成果,寄托对新一季丰收的祈愿 。
沐浴:防痱
立秋这一天洗澡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讲究。一些地方要在日出前洗澡,有些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,而有的地方则忌讳洗澡 。这些讲究目的都是避免生痱子。由于立秋之后还存在秋老虎” 现象,天气还会持续炎热一段时间,夏季疾病如痱子等仍可能出现。例如老苏州人在立秋早上用温水洗澡,有时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取薄荷叶泡在澡水里 。